37歲女中風四肢癱軟、口齒不清 「科技輔助復健」助重拾生活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37歲的高小姐在某公司擔任人資主管,半年前與朋友聚餐時突然昏倒,緊急送醫後竟是腦血管瘤破裂導致的出血性腦中風,雖進行手術搶救,但仍在加護病房昏迷逾二十天,甦醒後留下四肢癱軟無力,以及口齒不清等後遺症。透過醫療團隊的精準策略,高小姐由最初無法自行進食,需依賴鼻胃管,到成功拔除管路並恢復正常飲食;不僅如此,在經過數周療程後,已能自行起身,且在他人的攙扶下開始緩步行走,後續將以一年內重回職場為目標持續復健。

重複性經顱磁刺激 讓復健事半功倍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臺北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復健科陳弘洲醫師表示,腦部受創後,大腦會利用還殘存的功能讓它更大化,但大腦不會預期受損的區域可以恢復,因此反而會發生好側腦區抑制壞側腦區的情況,導致傷處的恢復更差,而為提昇壞側腦區的功能,經顱磁刺激可產生抑制作用,這個過程就會讓壞側的腦區配合,進而讓接下來的復健治療效果更好。

大腦有很多區域,都具有可塑性,可以利用磁波去刺激想要的區域,使其恢復功能,接著立即搭配復健治療,效果顯著優於只進行傳統復健。一般而言,進行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前會先依照病患的病況來選定最優先治療的項目,例如是認知功能、上肢功能、下肢功能或是語言功能,選定治療項目後就會進行精準定位,再依據定位結果進行療程,共十次,每次刺激約20分鐘左右。

機器人復健療程 訓練肢體每個小細節

利用重複性經顱磁刺激來抑制高小姐好側的腦區,之後再為她安排一系列機器人復健療程。一般傳統復健很難訓練到每根手指頭,上肢復健機器人卻可以完全做到;此外,一般傳統復健的走路訓練,高小姐的步態可能會歪七扭八,反觀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就可以訓練她用正確的步態走路,一個療程下來讓她走得更順暢。

把握中風黃金治療期 讓自己活得更有品質

陳弘洲主任呼籲,中風治療的目標不只是活下來,而是要活得更好,更有品質與尊嚴。而關鍵在於中風後三至六個月的黃金期內接受復健治療,除職能、物理及語言等傳統復健之外,搭配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或機器人等科技輔助復健,再加上以實證醫學為基礎的治療策略,對中風患者都會有很好的療效。 

【延伸閱讀】

中風後手部功能恢復特別慢! 智能「機械手」讓復健更有力

中風後遺症康復新契機 「磁波治療」助巧手重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3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